“遵義紅”,是貴州省重點推介的“三綠兩紅一抹”品牌中的紅茶品牌。是貴州名優(yōu)紅茶的典型代表,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。
一、品質特征
“遵義紅”紅茶(卷曲形)外形條索緊細、褐色油潤,顯金毫,勻凈 ;湯色紅艷明亮;香氣甜香高,持久;感官品質“嫩甜香、鮮爽味”品質特征的紅茶。
二、工藝流程
1.傳統(tǒng)制作工藝
“遵義紅”紅茶傳統(tǒng)制作技藝流程:攤涼、萎凋、揉捻、發(fā)酵和干燥等工序加工而成。其傳統(tǒng)工藝流程主要包括:采摘鮮葉—自然萎凋(攤葉)—翻青(碰青)—搓揉(揉捻緊條出汁)—發(fā)汗(發(fā)酵變紅)—高溫鍛紅(毛火散條)—復揉(緊條成形)—炭火烘烤(散條干燥)—攤晾(散熱)—復火提香—瓦缸儲藏(用木炭或石灰墊底)—揀屑(去片末)—包裝(皮紙封袋)等工序流程。
以上工序流程中,翻青(即碰青)、高溫鍛紅(毛火散條)兩道工序屬“遵義紅”紅茶制作技藝獨有。
2.現代加工工藝
“遵義紅”紅茶標準化機械加工工藝流程:采摘鮮葉—攤青(鮮葉攤放)—萎凋(萎凋槽萎凋、室內自然萎凋、翻抖)—揉捻(緊條出汁)—發(fā)酵(紅黃色,花果香、果香明顯)—高溫鍛紅(毛火散條)—攤晾(散熱)—干燥、做型(卷曲形、直條形、顆粒形)—攤晾(散熱)—提香—攤晾(散熱)—復火提香—攤晾(散熱)—精選。
三、主要產地
“遵義紅”紅茶產地范圍為貴州省遵義市湄潭縣、鳳岡縣、余慶縣、道真縣、正安縣、務川縣和習水縣現轄行政區(qū)域。
四、立地條件
“遵義紅”紅茶主產地湄潭縣,年均氣溫15℃,降雨量1100mm以上,無霜期284天,年日照時數1163小時,平均海拔920米。同時該地區(qū)地表資源豐富,土壤富含鋅硒等,對人體健康有益的微量元素,森林覆蓋率達66.1%,其自然地理環(huán)境特別適宜于茶樹生長和生產優(yōu)質茶葉,是典型的“高海拔、低緯度、多云霧、富鋅硒、生態(tài)優(yōu)”地區(qū)。
五、歷史血脈
(一)古夷州時期
湄潭茶,自唐代以來就有了深厚的歷史底蘊?!恫杞洝份d:“黔中生思州、播州、費州、夷州……往往得之,其味極佳”;《太平寰宇》載:“夷州土產茶……”。現在的湄潭縣域屬當時的夷州境地。據清康熙、光緒《湄潭縣志》,以及《平越直隸州志》《貴州通志》等文獻資料記載:元代自明代,湄潭所產茶葉交播州宣慰,進入播州茶倉或作為“播州方物”上貢朝廷。南明永歷六年(1652年),湖廣巡撫胡欽華隱居湄潭大廟場客溪一帶,將家居附近茶葉采摘加工成紅茶出售,被視為湄潭紅茶傳統(tǒng)制作技藝雛形,由此可追溯其傳統(tǒng)制作技藝傳承譜系。
清代至民國初,湄潭隨陽山、大廟場、土塘等古茶區(qū)民間就一直就有制作紅茶傳統(tǒng)。清乾隆年間,湄潭復興隨陽山人陳天祿(1782-1812)開墾9堡13灣茶園,按傳統(tǒng)技藝制作紅茶銷往外地。清同治年間,家居湄潭興隆大廟場的楊氏家族按,傳統(tǒng)技藝從事紅茶生產。清末民初,楊氏后人楊秀財(1914-1997)以茶為業(yè),按傳統(tǒng)技藝加工制作紅茶銷往遵義等地。1939年原國民政府經濟部(后為農林部)中央農業(yè)實驗所實驗茶場在湄潭創(chuàng)建,1940年浙江大學和武漢頭等測候所西遷湄潭辦學和辦公,大批教育科學技術精英云集,浙江大學、武漢頭等測候所與中央實驗茶場匯合,使湄潭紅茶在物質、精神文化上得到更進一步升華。1940年4月,中央實驗茶場通過中農所,成功試制出近代貴州重要的第一支名優(yōu)工夫紅茶,取名“湄紅”(即遵義紅茶前身)。 新中國成立后,湄潭縣在傳統(tǒng)紅茶制作技藝基礎上,又經過不斷改進,先后創(chuàng)建制成黔紅、湄潭紅茶、中國紅茶,乃至今天的遵義紅茶等名優(yōu)紅茶,并將其制作技藝通過一代一代制作師傅傳承下來。
六、獲得榮譽
多年來,“遵義紅”紅茶以優(yōu)質、穩(wěn)定、安全的品質,得到市場和消費者廣泛認可。自2008年以來,先后獲“中茶杯”“國際名優(yōu)茶評比”等國家級榮譽35次,其中在2015意大利米蘭世博會上獲得百年世博中國名茶金獎。2014年,“遵義紅”被列為貴州省重點推介“三綠一紅”茶葉品牌。同年,“遵義紅”紅茶制作技藝被公布列入湄潭縣、遵義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。2015年,“遵義紅”紅茶制作技藝被公布列入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。2017年5月,國家質檢總局批準對“遵義紅”紅茶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。
七、品牌價值
長期以來,湄潭縣積極實施商標戰(zhàn)略,推進商標富農工程,著力打造貴州省著名商標和全國馳名商標。2024年,“遵義紅”品牌價值達27.9億元。
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如需轉載,請注明來源
來源:茶香湄潭,如有侵權,請聯系刪除